【资料图】
时下,随着新兴产业、新兴职业不断涌现,相关就业群体数量、规模不断扩大。不过,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中如果没有对应的专业职称,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发展。近日,北京市印发通知,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立新的职称评审专业,围绕特色产业、重点产业链设立特色职称评审专业,开展专项评审,通过“一产一策”“一链一策”,实现产业链、人才链、创新链融合发展。
随着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加速创新,以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为代表的“四新经济”,成为区域发展布局的新赛道。不过,由于人才身份、所有制等限制,不少特色产业并未纳入职称评价体系,一些一线从业人员和传统产业人员混着评职称,还可能面临“申报无门”的尴尬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及时将本地新兴产业、特色产业纳入职称评审,直面新经济从业人员“成长中的烦恼”,不仅是促进新经济业态发展的适时之举,也有助于营造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评价制度环境。
近年来,我国多地打破职称评定壁垒,在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快递工程等领域推出举措。例如,北京将量子信息、生物技术等新专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;吉林增设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网络营销等新职业职称评审;山东推出物联网工程技术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职称……这些职称设定针对性强,聚焦发展态势好、从业规模大的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,为长期在一线钻研的专业技术人员拓宽了职称晋升通道,有助于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。
职称是评价和集聚人才、推动产业发展的“指挥棒”。有了职称“傍身”,新兴产业从业者尝甜头、有奔头,其工作也能获得更多尊严,更有职业认同感和荣耀感。从这一角度看,对重点产业、特色产业从业者开通职称评审通道,有利于增加相关职业的吸引力,吸引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关注和加入,进而转变就业观念,优化就业结构,释放人力资源红利,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。
持续推动职称评审立“新标”,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,但也要认识到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、复杂性、敏感性。新兴产业、新兴职业的建设和规范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。一方面要加强政策供给,从职业定位、职称薪酬、发展空间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,坚持分类推进、试点先行、稳步实施,切实采取管用有效的措施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落细。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和评估,让政策供给与职业规范同频共振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韩秉志)